2022年高考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填报志愿选择专业了,专业应该怎么选?是选适合自己的?还是选择热门专业?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就此问题,刘嘉麒院士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谈到,考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别人选什么自己就去选什么。现在冷门的专业将来就可能发展成热门。冷门专业随着社会发展和行业的发展或许就变热门了。“在你做得好的时候要找到新的发展点,静止的时候你要想办法把它突破,就能找到新的发展点和机遇。”
专业该如何选?怎么选才是适合自己的呢?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考生可从8点入手:
1、以成绩为基础
高考成绩是考生被录取的最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可选择的专业去向。高考成绩出来后,考生可根据成绩、排位来定位。
2、搞清专业设置情况
考生对于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白哪些是新增专业、哪些是扩招、哪些是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哪些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专业招生政策当年是否有变化。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1961个专业点、撤销804个专业点,并正式将31种新专业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列入2022年相关高校本科招生计划。
从专业大类来看,今年新增的31个专业集中在工学、农学、文理等学科。其中,工学大类增加了14个专业,占全部新增专业的45%。如北京交通大学新增的智能运输工程专业,哈尔滨工程大学新增的智慧海洋技术专业,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增的智慧林业和智慧水利专业,都是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置,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以及社会民生所需。
此外,考生可以参考教育部的学科评估结果,虽然这个学科跟本科专业不是一一对应,却是官方推荐,所涵盖的本科专业都是综合水平办得不错的。
3、了解所选专业院校的综合情况
开设同一专业的院校很多,选哪个院校是考生选择专业志愿的重要因素,决定与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到哪里去学习、学些什么等问题。考生在选择时,既要看院校专业的历史及地域,也要看院校综合办学实力,还要看学校当年的专业招生计划、专业线、专业师资力量、专业课程设置等。
了解信息时,考生可选择权威渠道: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北京教育考试院及高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高考高招类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
4、考虑兴趣爱好
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因素,一般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趋向。重点大学有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特色专业,不能一概而论。考生要选自己喜欢、符合个性特长的专业,还要考虑选考科目范围等因素。
现实生活中,不少考生和家长在高考选报志愿时由于对专业和职业缺乏了解,主要考虑录取因素以及对热门专业的“跟风”,而对考生的性格、兴趣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致使考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这是一部分大学生不爱读书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学非所用的直接原因。
5、考虑专业就业
考生专业选择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关,有的专业报考时很热门,到了就业却遇冷,需要理性判断。不要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若考生都去报热门专业,便意味着毕业后有很多的竞争对手。
考生可适当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因为一些专业有着非常明显或明确的行业背景,当有亲戚朋友在这个领域中从事相关工作,对考生将来的发展也许会有帮助。
6、结合身体条件
专业与身体状况有关联,有的专业受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的限制,如生物工程、化学以及语言类专业等。
凡参加高考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体检。当考生经过眼科、外科、内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胸透、检验等系统的体格检查,每个科室的医生会根据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所列条款,结合考生的身体状况做出各科体检结论,最后,主检医生根据《指导意见》,综合各科结论,出示给考生一个“报考专业建议”。
其中,不予录取——表示不能录取。考生即使分数再高,填报了此部分专业也不会被录取。不宜就读——表示此部分内容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录取时,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达到相关要求的考生。但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填报志愿时,要注意查看高校招生章程,有的专业高校会有具体的要求,考生应避开该校不能录取和不适宜报考的专业,结合考生体检表上体检医师给出的体检结论,合理选报志愿,增加录取机会。
7、关注单科成绩要求
部分院校按专业学习要求,会对单科成绩等方面提出要求。往年,有不少成绩不错的考生因为单科成绩没有达到院校要求而与名校擦肩而过。
一些专业录取对考生单科成绩有要求,如:有些理工类专业对数学单科成绩有要求,一些学校外语专业对英语单科成绩有要求等。此外,报考艺术类专业也会对文化课有单科成绩要求。
8、考虑家庭经济情况
一些中外合作专业、民办院校收费较高,考生选报时还应考虑家庭经济状况。
此外,大学有很多专业学习成本很高,例如艺术类专业,每年都要花几万,普通家庭可能承受不起。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话,建议考生不要选择那些要花费很高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