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小学

传统戏曲走进高兴镇工农小学 传承文化助“双减”

高兴镇工农小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戏曲文化引入课后服务,丰富了校内特色课程、优化了课后服务,积极推进“双减”工作,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中,川剧变脸者苗老…

高兴镇工农小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戏曲文化引入课后服务,丰富了校内特色课程、优化了课后服务,积极推进“双减”工作,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中,川剧变脸者苗老师头戴长翎,肩披红色斗篷、脚套彩色长靴,轻巧起步,左边一进,右边一退,身轻如燕,舞衣翩翩,一个转身,一提衣衫,手一遮,头一低,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你看明白,红脸变成了蓝脸,一转、一提、一遮、一低,又从蓝脸变成黄脸……孩子们兴奋地想与大师互动,刚伸出小手,“唰”的一下,大师的脸又变了,变脸真是太神奇啦!孩子们全程瞪大了眼睛,紧盯变脸者,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瞬间。苗老师以娴熟的技法,巧妙地变脸十多次,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赢得在场师生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表演结束后,孩子们热情地与苗老师合影,为这段奇幻的戏剧之旅留下来了美好的纪念。

此次“戏曲进校园”活动,为小学生们打开了一扇近距离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窗口。中国戏曲的精髓远远不止舞台上展现的这些内容,它是我们中国艺术的瑰宝。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能让更多学生去了解、接触戏曲,更是提升了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了学生们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延伸阅读:

川剧变脸·中国戏曲文化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除灯调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戏曲一绝:变脸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最为常见、最有影响的特技之一。变脸是戏曲的情绪化装,也是一种特技表演。一般是根据剧情,用于戏中的人物情绪骤然间起剧烈变化。变脸的运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就有这种化装的手法,开始时是用于鬼怪角色,但是那时要进到后台改扮相才可以,后来,逐步有所改进,发展到当场变脸。变脸有两种:全部变脸和局部变脸。全部变脸:一般用于鬼神的型貌骤然改变,而局部变脸:大多用于人物情绪或脸色起变化。变脸是一种绝技,要求演员要有敏捷的身手、娴熟的动作,才能不露痕迹,达到瞬时变化的目的。

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以使脸成为另一种颜色。

吹脸,是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金粉、墨粉、银粉)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到时闭眼、闭气、用口一吹,便使脸色变色。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著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众教育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dz.cn/xiaoxue/850.html

作者: 大众教育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